2022年九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发布时间:2023-03-03 09:42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3-03-03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3-00029
- 责任部门: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统筹做好战疫情、抗旱情、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6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稳”的是:大部分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增长4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出口值增长5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
“进”的是:部分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靠前。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列全省前五,农业总产值增幅列全省第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列全省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增幅列全省第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进出口总值和出口值增幅均列全省第5。
(一)从生产领域看,三次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新建高标准农田37.1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1万亩,产量稳定在30亿斤。新扩茶园2.4万亩、茶叶种植总面积达42.7万亩,全年产量1.54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4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9万吨;新增设施蔬菜2.4万亩,蔬菜总播种面积72.3万亩,全年蔬菜总产超过100万吨。全市冬油菜总种植面积175.5万亩,超计划任务2.1万亩;全市规模猪场新增57家,总数达到422家,生猪存栏稳定100万头以上,肉类年产20.5万吨,全市“油瓶子”“菜篮子”供应充足。深入推进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全市目前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9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4个,瑞昌市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永修县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化绿色食品产业链,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工业生产触底回升。全市工业生产呈现前高后低,触底回升的“v”型运行态势,下半年全市工业连续5个月保持回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8.5%。一是制造业支撑作用较强。从三大门类看,全市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6.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下降4%,下拉全市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下降30%,下拉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9%,比规上工业高23.6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3.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9.6%,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8%,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二是行业增长面和产品增长面均过半。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共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56.8%,于三季度持平。其中,13个行业增速超10%,7个行业增速超20%。全市重点监测的156种产品有82种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2.5%,部分产品实现快速增长,如集成电路增长70.9%、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增长68%、塑料制品增长64.8%、铅酸蓄电池增长32.1%等。三是产业聚焦效应明显。全市总量前四的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业同比增长3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行业同比增长14.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同比增长1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0.1%。 四是大中型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企业发展好于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5.9%,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1%,下拉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服务业稳定运行。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35.91亿元,增长13.3%。其中规上商务服务业总量占比达22%,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4个百分点。规上互联网、邮政业、房地产中介服务、租赁业行业全年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增幅均超50%,全年合计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4.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支撑有力。营收总量前三的规上服务业企业(中国移动、中央储备粮、中国电信)基本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年合计拉动全市服务业1.9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领域看,三大需求支撑有力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是项目谋划好。坚持“以项目看实绩、比高下、论英雄”为导向,2022年“项目大会战”项目个数(2480个)、总投资(1.2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72亿元)均同比增长30%以上,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二是调度举措实。在全省率先建成投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施工进度可视化,抓实节假日“两不停”,有效推动项目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三量齐增”。三是民生投资快。2022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6个百分点,实现高速增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一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八里湖赛城湖环湖80公里绿道全线贯通。高品质完成城市主要出入口改造提升,新改建省运会项目63个。昌九高铁动工建设,九江火车站新站房、庐山站西站房建成启用。首条城市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环庐山公路完成改造,武宁至通山高速公路稳步推进,瑞昌至武穴过江通道加快推进。狮子智慧物流园、王家堡临港物流园、红光国际物流园建设稳步推进。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5.96亿元,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68.67亿元,增长19.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25.2%。吃、穿、用等必需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限上零售商品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68.6%,日用品类增长36.3%。乡村消费市场活力增强。2022年,城镇消费市场实现零售1236.91亿元,增长5.4%,乡村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249.04亿元,增长6.2%,乡村市场增长快于城镇0.8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单位在城镇市场实现的零售额421.22亿元,增长16.1%,乡村市场实现的零售额47.43亿元,增长59.1%。
进出口总体稳定。全市进出口总值972.34亿元,增长49.2%;出口值800.10亿元,增长55.6%;进口值172.24亿元,增长25.2%。
(三)从运行质量看,经济增长协调性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8.66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926.52亿元,同比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42亿元,同比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为6.4:47.8:45.8,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持平,第三产业占比提升0.1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平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40亿元,跃上300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3.8%,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62.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53.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91.60亿元,增长10.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3.37亿元,增长9.5%;教育支出120.14亿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53亿元,增长20.35;卫生健康支出68.82亿元,增长8.4%。
金融支撑有力。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020.32亿元,同比增长11.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579.11亿元,同比增长13.8%。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围绕“六个江西”建设任务,解放思想、自信自强、团结奋斗、敢于胜利,坚决扛起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使命责任,深入推进“十大攻坚行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