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量增质优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发布时间:2022-09-23 09:53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2-09-23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395987
  • 责任部门:

—— 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农业农村经济

“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用足用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为主题,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不断建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十八大”以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十八大”以来,我市农业从供给侧着力,改革和推动结构调整,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规模日趋壮大,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00.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13.49亿元,增长106.7%。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由91.03亿元增加到170.54亿元,增长87.3%;林业产值由11.28亿元,增加到36.67亿元,增长225.1%;牧业产值由43.37亿元,增加到80.35亿元,增长85.3%;渔业产值由49.18亿元增加到98.82亿元,增长10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由5.14亿元增加到27.11亿元,增长427.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18.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6.19亿元,增长108.1%,农业产品商品率由2012年的67.3%增长到2021年的69.3%,增长2个百分点。

(二)种植业稳生产提品质

“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粮油蔬果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提升,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11万亩,粮食产量145.6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1.54万亩,棉花产量1.22万吨;油料种植面积达161万亩,产量19.5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107.69万吨;园林水果种植面积达25.4万亩,产量14.31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达30.83万亩,产量1.1万吨。

(三)畜牧业调结构稳供应。

“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采取有力措施狠抓生猪生产。2012年全市生猪存栏128.7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13万头。生猪出栏211.68万头、牛出栏2.59万头、羊出栏16.44万只、禽出栏1779.24万只,肉类总产量20.63万吨;养蜜蜂2.63万箱,蜂蜜产量730吨;桑园面积9.43万亩,蚕茧4440吨。2018年,受环保政策调控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影响,生猪养殖受到明显影响,整体养殖规模短期内呈现一定降幅。2020年,我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生猪产能恢复,至202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3.2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9.13万头,生猪出栏183.79万头,比2012年分别减少25.48万头、2万头、27.89万头;牛出栏4.57万头、羊出栏32.22万只、禽出栏1914.04万只,比2012年分别增长76.4%、95.9%、7.58%肉类总产量19.22万吨;蜂蜜产量达1818吨。2022年,我市大力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畜产品保障能力。今年以来,全市下达畜牧业发展资金4518.92万元,其中850万元用于牛羊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生猪、牛羊、家禽扩群增养示范点,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向好。一是生猪生产稳定。新建一大批规模场投产形成产能。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农业农村部直连直报系统生猪规模监测场399家,较去年同期364家增加35家,同比增长9.62%。新建竣工投产生猪产能大幅提升。如:2021年4月份竣工投产设计年出栏1.2万头的武宁恒桂生态养殖有限公司,2021年8月新建竣工投产的都昌县鑫淼养殖专业合作社,2021年9月新建竣工投产的江西杨家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2月新建竣工投产的江西鹏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都昌)引进能繁母猪600头已形成产能;2021年8月竣工投产设计年出栏1万头的武宁龙石果木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等均已形成产能。总投资51亿元正大集团都昌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修水存栏1.5万头生猪的熊泉之云牧业有限公司、永修县年出栏2万头的文兴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养殖项目正在实施,已部分投产。二是牛羊禽生产发力。政策大力扶持,牛羊发展强劲。全市新建庐山市鄱阳湖牧业的水牛养殖、修水大业牧业7000头黑山羊种羊、彭泽桃花源牧业肉羊全产业链养殖项目等多家牛羊养殖龙头企业,以及瑞昌温亚洲牛场、柯美龙牛场、瑞昌范镇周庆佳养牛场等。2021年牛羊产业发展项目670万元支持32家牛羊规模场扩繁增养,2022年投入850万元用于牛羊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牛羊、家禽扩群增养示范点。如2021年以来修水县脱贫攻坚产业振兴投入资金745万元对新增肉羊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每户补助10万元。瑞昌市投资4000万建设存栏7000头的黄家山奶羊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产能。庐山市存笼63万羽蛋禽的江西胜华禽业有限公司、共青城市存栏10.2万羽蛋鸡的观东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实施,已部分投产。牛、羊、禽的快速发展,蜂蜜等其他畜牧产业也异军突起。

(四)渔业生产快速转型。

2021年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146.99万亩,比2012年的120.31万亩增长22.2%。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7.19万吨,比2012年的39.7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33.67万吨,捕捞产量6.05万吨)增长18.8%。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行禁捕退捕,随着船网回收、渔民上岸,我市渔业捕捞产量下降为零。由于我市可养水域面积增长有限,养殖单产基本接近极限,渔业传统养殖增长空间有限。为此,我市出台了“十四”五期间《九江市渔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五年行动方案》,稳定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大力发展“跑道式”水槽、工厂化、集装箱、圈养桶、陆基圆形池等循环水设施渔业,五年打造100个以上项目点;并紧紧围绕发展生态、名特优、品牌渔业,促进生态保护、渔业转型升级和渔民增收为目标,在抓好大宗常规鱼类品种发展的基础上,快速调整养殖结构,全力统筹分类推进特色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基本形成以虾蟹、彭泽鲫、翘嘴鲌、鳜鱼、黄颡鱼、棘胸蛙、鳅、鳝、龟鳖、鲟鱼等品种补充优化特色水产产业结构。同时扩大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蛙等生态养殖面积,全市五年稻鱼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2021年全市仅名特优水产品就达20.88万吨。

(五)林业经济稳步发

“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绿色生态家园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荒山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等重大问题,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松材线虫病防治、公益林和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鄱阳湖沙山造林复绿有序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不断增强,我市森林资源丰富,人造林培育力度大,林产品采集和林下经济繁荣。林业发展步入新的台阶,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截止2021年底,全市林地面积已达到110.99万公顷,占总辖区面积的58.1%,其中森林面积9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6.44%,森林蓄积量5586万立方米,新造林面积6337公顷、育苗面积7293公顷、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7068公顷。2021年林业产值36.67亿元,比2012年的11.28亿元增长2.25倍。

(六)农林牧渔服务业提质提速

历年以来,我市以《江西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办法(试行)》的出台为契机,加大拓展农机服务链和乡村振兴价值链力度,不断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全面促进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我市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农田灌溉水资源服务,种子、农药、化肥服务,病虫害防治服务,动物防疫,农产品购销及初加工服务等发展势头较好,正朝高质量发展方向快速发展。2021年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4.57万千瓦,比2012年44.43万千瓦增长4.95倍。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11亿元,比2012年5.14亿元增长4.27倍。

二、“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亮点

(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统筹推进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脱贫,全市347个贫困村(包括深度贫困村24个)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7%下降到0,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生活水平明显改观,全市26.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省级贫困县都昌县两个贫困县成功摘帽。“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减贫速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市获得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7亿元,市本级累计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3亿元,推动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全部消除,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54个,比例提高至88.5%。各级组织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我市347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3.9万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31家。“十三五”期间完成了3.1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人员危房改造;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1.6万余名群众搬出了大山,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已顺利完成26.13万贫困人口脱贫,347个贫困村脱贫,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机制,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更多掌握职业技能的农民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8元,比2012年增加11053元,累计增长141.98%。 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2043元,比2012年增加7209元,增长149.13%,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部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2012年的62.0%增长到2021年的63.9%;经营性收入2697元,比2012年增加422元;人均转移性收入3976元,比2012年增加3571元,增长8.8倍,家庭外出就业人员寄回的收入与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租金收入、各类惠农补贴、政策性生活补助、社会救济及补助等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5164元提高到2021年的15738元,累计增长2.05倍。从构成看,2021年,九江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类(5961元)、居住(3436元)、教育文化娱乐类(1773元)、交通通讯(1539元)四大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80.8%。2021年比2020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最高的是家具及室内装饰(172元)、家庭服务(28元)、教育(1203元)、饮食服务(619元),分别增长133.9%、83.7%、51.3%、50.8%。

我市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绩是历史性的,贫困群众从五个方面得到了实质性改变。一是从“愁吃愁穿”到“吃好穿暖”。我市积极探索“百社联百村带千户”产业扶贫新路子,打造“一乡一园”新格局,重点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084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29家,直接带动贫困户达4.4万户次;打造茶叶、油茶、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四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全市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业面积达34.25万亩,参与的贫困户达到16.4万人次;建成扶贫车间20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万余个;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148.7兆瓦,辐射支持1.9万户贫困户。2021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38元,比2012年增加11053元,累计增长141.98%。二是从“缺医少学”到“医学无忧”。聚焦偏远贫困地区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我市“快跑一步”,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四个百分百”。即率先探索建立健康扶贫信息化系统,率先建立完善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商业补充保险、“先诊疗后付费”以及县乡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百分之百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市10种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累计12.68万人次,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常见病、慢性病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能够获得及时诊治。在全省率先提出贫困学生属地校长双负责制,发放各类国家教育资助金11.55亿元,资助各学段学生93万余人次;全市“控辍保学”凸显成效,没有一名贫困生因贫失学辍学。三是从“脏乱旧差”到“生态宜居”。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坚持贫困村优先立项、政策优先倾斜、资金优先配套,串点连线带面打造了100多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1%,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基本全覆盖,武宁县生态扶贫经验获国家发改委行文全国推广。修水县易地搬迁扶贫获得全国典型案例五项“大满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16595人“乔迁新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国搬迁移民扶贫现场会、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现场推进会先后放到我市召开。“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591个,受益贫困人口8.6万人;村村通上动力电、户户通上生活电。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地落实。四是从“贫穷闭塞”到“打卡红地”以前,许多偏远山村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山里的“好货”出不去,外面的资源进不来,“门口无路”“口袋无钱”“山里无业”成了山区群众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十三五”期间,全市修建农村公路6877.4公里,让水泥路直达农民家门口,全市具备通车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特别是对24个深度贫困村“开小灶”,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串联带动更多自然村,结束了深度贫困村“山里山外两重天”的交通困境。外面的人流、车流、物流,开始突破城市边界,涌入到边远山村来,一大批像武宁东山村、修水黄溪村这样的偏僻小山村成为“网红打卡”村。近年来,全市乡村度假型民宿发展迅猛,精品民宿项目已经达到30多个,民宿经济稳定增长。五是从“等你来扶”到“我要脱贫”以前,部分贫困群众有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争低保指标、抢扶贫名额,躺在家里等扶贫的现象。我市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帮助贫困户树立自主脱贫、脱贫光荣的思想;全面推进“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恩、跟党走;探索设立扶贫“爱心超市”,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积分兑换物品;连续开展“讲述我的扶贫故事”活动,把一大批自强不息脱贫户典型事迹搬上舞台荧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全市26.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通过就业脱贫的就达到11.83万人,基本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实现了就业。

(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环境更加秀美

“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重点任务全面形成,“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执行效果良好。2019年,九江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推进和建成了-批生活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等城乡基础配套设施。瑞昌市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彭泽县“厕所革命”经验做法列全国九大典型范例。深入整治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及城乡结合部环境,通过“拆、改、清、洁、绿、新”综合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和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对环保问题整治的力度前所未有,一体打造最美长江岸线 “升级版”和最美鄱湖、最美西海、最美修河岸线。坚持把农业园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已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5个、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6个、江西省星级农家乐21个、江西省十佳休闲农庄3个、江西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3条、江西省田团综合体和精品农庄6个。“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坚持保持政策举措、财政投入、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举措一是以“一乡一园、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促农业高质高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脱贫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下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先手棋。园区示范带动,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龙头,大力发展“一乡一园、一村一品、一业一景”,实现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乡镇全覆盖。我市已经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共137个,其中:优质粮油产业园有庐山市沙湖山、瑞昌市南义镇、共青城市苏家垱乡等,中药材产业园有永修县艾城镇、武宁县罗坪镇、都昌县左里镇等,稻渔产业园有彭泽县定山镇、都昌县土塘镇、永修县立新乡等,茶产业园有修水县漫江乡、都昌县苏山乡、濂溪区赛阳镇等,特色水果产业园有柴桑区涌泉乡、湖口县张青乡、庐山市华林镇等,菌菇产业园有彭泽县浩山乡、瑞昌市夏畈镇、德安县林泉乡等。深化改革推动,坚决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以“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貌”为抓手,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坚持规划布局先行,使村庄布局规划更加适合农村风貌、适应群众需求,多角度挖掘乡村个性特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供水、交通、市场“四个一体化”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四个均衡化”,重点抓好水、电、路、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乡村医疗、文化服务水平,推进“一老一小”工程全覆盖、乡镇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兴建一批农民文体设施,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持续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坚持“点线结合、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建管并重、赏罚分明”,持续推进美丽示范村、美丽示范镇、美丽示范县建设,加快打造“五美乡村”。三是以“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对策”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富裕,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坚持突出重点,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富口袋”问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农民就业、兴业、置业、创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益、生产性收益、资产性收益、经营性收益。解决“富脑袋”问题,通过示范引领,持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彻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发展要求的能力。四是以“一乡一主题、一村一治理”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有效,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脱贫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乡村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后备力量。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培养一批本土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抓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协力推动脱贫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三)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效,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增加

“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大力推进培育阵地建设,联合基地、园区挂牌新建田间学堂、实训基地,积极拓展“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打造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新增培训人数5.68万人,仅“十三五”期间就累计增加27.36万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从单一务农向多渠道就业转变,同时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平台载体不断壮大。“十三五”以来,全市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1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社143家,市级示范社248家,农民合作社联社4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7家。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61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已达到11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27家。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1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6家,市级龙头企业275家,实现销售收入1068亿元,带动农户34.8万户次,带动农户总收入12.2亿元。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58个,其中纳入省社会化服务名录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347个。创建各类农村科技平台载体60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科技园区2家、省级创新型县2个、省级创新型乡镇6个,一村一品基地39个、市级星创天地1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稳步增加,已成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载体。

(四)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

“十八大”以来,我市着眼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不断补齐短板,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幸福感最强的时期。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连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大中型水库节水改造,危病小型水库、小流域、小山塘整治改造等项目,推动农业农村生产“节水、降本、增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593提升至2020年的0.612。 我市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建设。截止2020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72万亩,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58万亩。

(五)农业机械化继续提升,现代农业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农业装备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改变以往传统的耕作观念,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托管等方式,实行适度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成为主流,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业机械或服务热情不断高涨,农机保有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在4%以上,202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4.57万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04%。机耕水平达93.8%。机播水平达42.29%、机收水平达79.40%。在农业机械化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我市积极推进规模化设施化现代农业。精心布局建设了集中连片、高稳产、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油菜、蔬菜生产主产区,茶叶、优质棉、油茶、果品、中药材、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主产区,水产、畜牧养殖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截止2021年底,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各1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3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4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乡镇全覆盖。其中:有庐山市沙湖山、瑞昌市南义镇、共青城市苏家垱乡等优质粮油产业园;有永修县艾城镇、武宁县罗坪镇、都昌县左里镇等中药材产业园;有彭泽县定山镇、都昌县土塘镇、永修县立新乡等稻渔产业园;有修水县漫江乡、都昌县苏山乡、濂溪区赛阳镇等茶产业园;有柴桑区涌泉乡、湖口县张青乡、庐山市华林镇等特色水果产业园;有彭泽县浩山乡、瑞昌市夏畈镇、德安县林泉乡等菌菇产业园。 培植了永修香米、云居禅米、庐山富硒大米、庐山云雾、修水宁红、修水金丝黄菊、瑞昌山药、都昌紫皮蒜、湖口黄花、庐山麻皮土豆、彭泽鲫、鄱阳湖大闸蟹、鄱阳湖小龙虾、修水杭猪、修水黄羽乌鸡等规模优势产业,持续推进中药材、蚕桑、黑山羊、鄱阳湖大闸蟹等全产业链精品产业。

(六)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省级4个。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共有“三品一标”67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65个,有机食品257个,拥有绿色优质农产品15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我市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全面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寻找适合网络营销的本地农产品,积极推进本地农产品营销网络化。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重点培植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截至2021年,建设了一个市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12个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有建设任务的12个县(市、区)共建设了1570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市行政村覆盖率达90%。2021年,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带动农产品交易额达3.6亿元,依托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累计人数达49.74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电子商务累计成交额达8亿元。同时,全面建成九江市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了全市农业系统远程指挥调度、电视电话会议、监测上线农业物联网企业生产过程及提供相应服务、远程农技服务等功能。2021年,我市有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企业)53个,规模以上农业信息化企业数量106家。同时进一步推广12316资讯应用,提高12316咨询服务农民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了“-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