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谱新篇 踔厉奋发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2-09-09 09:42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2-09-09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327414
- 责任部门:
—— 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极其特殊、极具挑战的十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三大攻坚战,战胜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实步伐,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一、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于2015年、2019年先后迈上2000亿、3000亿两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达到3735.68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9亿元,是2012年的2.0倍,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785.21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704.28亿元,是2012年的3.1倍,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于2020年首次突破万美元,2021年达到81551元,按年平均汇率换算为12641美元,是2012年的2.47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加速向“三、二、一”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调整为2021年的6.6:47.8:45.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9.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接近300亿元,实现倍增。2021年,达到292.23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年均增长8.4%。其中税收收入185.04亿元,是2012年的1.76倍,年均增长9.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9.24%下降到2021的7.82%。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跃上4000亿元新台阶。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500.58亿元,是2012年的3.0倍,年均增长13.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4020.72亿元,是2012年的4.3倍,年均增长17.7%。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61.9%提高到2021年的89.3%。九江银行、晨光新材料实现主板上市。善水科技创业板成功上市。共青城基金小镇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
指标份额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份额,直接反映着九江的地位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多数指标占全省份额不断提升,均超过1/9(11%)。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比重为12.61%、10.39%、16.9%、11.53%、17.3%,分别比2012年提高0.63、0.05、3.4、1.98、2.82个百分点。
九江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份额对比表
指 标 |
占全省比重(%) | ||
2021年 |
2012年 |
提高值 | |
生产总值 |
12.61 |
11.98 |
0.63 |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10.39 |
10.34 |
0.05 |
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 |
16.90 |
13.50 |
3.4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1.53 |
9.55 |
1.98 |
实际利用外资 |
17.30 |
14.48 |
2.82 |
二、现代农业加速推进,脱贫攻坚成就辉煌
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稳定,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49亿元,是2012年的2.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3%。在农业内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45.5:5.6:21.7:24.6:2.6调整为2021年的41.2:8.9:19.4:23.9:6.6,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663家,实现销售收入1203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8家,省级龙头企业96家,市级龙头企业312家。全市共有“三品一标”67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46个,有机食品305个,绿色食品16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617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945家。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8万户次,带动农户总收入11.7亿元。累计流转土地188.7万亩。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515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茶叶产量1.1万吨,是2012年的1.9倍;水产品47.2万吨,是2012年的1.2倍;水果14.31万吨,是2012年的1.1倍。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群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省级贫困县都昌县顺利脱贫“摘帽”,2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消除2502户8153人致贫返贫风险。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完成1414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69.1公里。鄱阳湖“双安”工程扎实推进。5877座(处)水毁工程完成修复,18座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基本完工。“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彭泽县成功举办。
三、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4户,是2012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达7430.31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1.0%;利润总额突破700亿元、达706.3亿元,是2012年的4.3倍,年均增长17.6%。工业税收突破200亿元、达225.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纳税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3家。
产业集聚成效明显。2021年,全市十大重点产业链中,七大工业产业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2.3%,其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服装和钢铁有色产业等5个产业达千亿。坚持“淘汰落后、提升传统、培育新兴”路径,扎实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省级综合试点,加大“小散乱污”及僵尸企业的清理力度,推动九江石化、赛得利、星火有机硅等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能升级。提前卡位,跳档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4%。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星火有机硅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蓝星星火、天赐高新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
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发展优化升级,九江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千亿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湖口、瑞昌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700亿元、600亿元。2021年,全市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146.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营业收入6322亿元,是2012年的1.9倍。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在全省位次持续前移,其中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5位,较2012年前移3位;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14位,较2012年前移12位;瑞昌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21位,较2012年前移2位;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22位,较2012年前移11位;德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26位,较2012年前移3位;共青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27位,较2012年前移7位;九江沙城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列全省工业园区第33位,较2012年前移21位。
四、项目建设支撑有力,基础设施稳步发展
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以“项目为王”,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力抓项目、扩投资、提效益、调结构、增后劲,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邮电事业稳步发展。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一切优势资源要素向项目建设集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陆续推进和建设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产业项目,亚东水泥五六期、理文造纸、赛得利(中国)和赛得利(九江)、神华电厂、九宏新材料、兄弟医药、心连心复合肥、天赐新材料产业园、五星纸业、万年青高新产业园、英科医疗、一德粮油、诺贝尔二期等项目顺利建成,瑞德康佳KKTV智能制造、巨石玻纤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中环半导体产业园、经开区智能制造基地工程、共青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华源新材料生产基地、亮朵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修平高速、昌九大道、都九高速、昌九高速“四改八”、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等建成通车,高铁枢纽、快速路系统一期、武通高速等加快推进。荷花垄道路改造、庐山大道“白改黑”、赛城湖绿道二期等项目全面完成,高铁站房、昌九高速“高改快”等项目基本建成。实施省运会项目68个,庐山西海飞碟基地、浔南体育公园、九江学院攀岩场等项目基本完工。
交通运输加力推进。庐山机场成功复航,安九客专建成通车,中亚班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202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051公里,比2012年增加50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90公里,比2012年增加21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29公里,比2012年增加230公里。货运周转量由2012年的361.25亿吨公里增加到446.08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由2012年的77.84亿人公里增加到80.69亿人公里。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建成开通,红光国际港至广州黄埔港航线实现首航。2021年长江港货物吞吐量达1.7亿吨,年均增长15.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5万标箱,是2012年的4.06倍,年均增长16.8%。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成功获批,跨境电商“9710”首票申报成功,海淘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城西港区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获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同意。
邮电通讯稳健发展。2021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40.32亿元,是2012年的1.45倍,年均增长4.2%。邮政业务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业务方式,加快向快递、物流、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等多个业务领域升级换代。2021年,全市邮政函件业务总量比2012年下降95.6%,年均下降59.4%;汇票2万件,比2012年下降97.6%;特快专递218万件,是2012年的2.6倍;邮政储蓄年末余额247.25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年均增长8.3%。电信业务加快向移动电话、会议电视、可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等多个业务领域发展。2021年,全市电话年末户数为42.66万户,比2012年减少39.19万户;移动电话户数494万户,比2012年增加133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4.19万户,是2012年的4.2倍,年均增长17.3%。“光纤入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五、消费市场韧劲增强,新业态引领新消费
十八大以来,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面对疫情带来的多重不利影响,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提振消费激活市场活力,全市消费品市场回暖复苏,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线上消费持续升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1037家,比2012年增加788家,年均增长22.3%,其中亿元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118家,比2012年增加6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7.81亿元,是2012年的2.91倍,年均增长13.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0.7%提高到2021年的13%,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各类消费品中,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年均增长23.2%、20.0%、14.1 %、20.7%、35.9%、28.5%。
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全市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万达广场、联盛快乐城、九方购物中心、新天地购物广场、联盛九龙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购物中心的陆续建成投入运营并日趋成熟,截止2021年,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商业综合体共18个,其中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7家。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无店铺零售的商家数量日益增多,形成多种业态共存、线上线下销售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竞争型新格局,共同繁荣我市消费品市场。我市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成长迅速,永修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共青城市、恒盛科技园被确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21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41亿元,增长21.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25.23亿元,是2013年的24.5倍,年均增长34%。
旅游经济不断跨越。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93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34倍、2.55倍。“庐山藏天下,九江通四海”城市形象营销向全国推广,成功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庐山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等活动,庐山核心景区实现“一票制”,获评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建成庐山西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归宗旅游度假综合体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柘林老镇、华夏阳光微电影小镇等项目建成运营,世纪博纳影视城、蓝城康养度假村、庐山新城文旅综合体等项目签约落户。全市现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国家级景区26家,3A国家级景区35家,星级饭店、宾馆共5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19家。
六、对外开放升温加热,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抓住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惠民生,拓宽改革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293.56亿元,是2012年的2.47倍,年均增长10.6%。其中出口总额897.6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9.2%。机电产品、文化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分列我市出口额前五位。
利用外资成果丰硕。通过赣港经贸合作、赣台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绿博会等招商平台,不断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202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6家,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是2012年的2.76倍,年均增长11.9%;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511个,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99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亿元以上开工项目总数均列全省第二。
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一批土地出让、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历史遗留难题,组建“五大集团”。全面推开“营改增”,启动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纵深推进“放管服”、政府机构、“多证合一”、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绿色殡葬等重点领域改革,2021年度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全省第2,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前20。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施,建立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林长制、“净矿”出让制、“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员制、自然资源智能监管平台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撤九江县设柴桑区,撤星子县设庐山市,共青城市和永修县部分区域纳入赣江新区,庐山区改名濂溪区,创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庐山西海、八里湖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庐山“市局合一”正式运行,庐山旅游上市和不动产确权迈出实质性步伐,矿产资源全链条管理改革获得自然资源部肯定,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三个一”改革典型推广应用机制全国推广。打造了长江最美岸线、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等一批改革品牌。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乡三级税务机构合并挂牌,城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优势更加彰显
十八大以来,我市突出山水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有力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改善。
城市框架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由“老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新时代”,再向“赛城湖时代”迈进。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99.77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163.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12年的73.58万人扩大到2021年的118.55万人,2021年城镇化率达62.15%,比2012年提高15.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6个百分点。陆续实施了高速收费站“拆四建二”、九江火车站广场改造、高铁站房、长虹大道“白改黑”、昌九高速“高改快”、九园路改造、环赛城湖路网等重大城建项目,建成了赛城湖大桥、兴城大道南段、通岭大道、兴城南大道互通、琴湖大道互通、荷花垄道路改造、庐山大道“白改黑”、赛城湖绿道二期等重要城市道路项目。
城市改造加快推进。全市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明显。“十个一百”惠民利民工程顺利完成,新建改造绿地小游园、健身小广场、公共停车场、公交候车亭、标准化菜市场、边街小巷、免费公厕、便民超市、社区综合服务站等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赛城湖南岸绿道、南山广场及公园、芳兰大道、芳兰湖公园、科创中心、浔阳古城、牯岭艺术小镇、浔南城市森林公园、庐山四季花城、西海舰队球类运动休闲中心、宁州水乡、环西海旅游公路等项目建成,市森林博物馆、租界旧址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庐山大道、庐山南路长虹大道、九龙山森林公园、八里湖绿道系统等绿化改造提升完成,公园广场绿化、小游园绿地建设快速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实现县域全覆盖。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甘棠湖、南门湖、八里湖周边及滨江重要节点亮化工程建成完工,中心城区大街小巷装灯及亮灯率100%。
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启动总体城市设计专项研究和中心城区快速路沿线及重要节点景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规划设计。扎实推进“三城同创”,深入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违治乱”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城市道路通行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效施行,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等称号。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水美、岸美、产业美”长江最美岸线。全面开展长江和鄱阳湖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攻坚战、环保督察整改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PM2.5浓度均值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2.6%,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87.5%、85.7%,重点水体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获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202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4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27.7%,年均下降3.5%。完成造林绿化43.3万亩,修复废弃矿山2250亩。十里河、濂溪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国家“生态环境创新工程百佳案例”。
八、共享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充分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加大,科技中专、八里湖中学、八里湖一小、八里湖二小、兴城学校、赛城湖学校等新校区顺利建成使用,鹤湖学校、九江三中扩建增容,九江学院校区资源整合、九江职大扩建加快推进,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一县一所”达标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九江理工职业学院获批设立。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3所、比2012年增加6所,在校学生数达16.42万人、比2012年增加8.58万人;普通中学295所、比2012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数33.04万人、比2012年增加4万人;小学554所、比2012年减少634所,在校学生数37.61万人,比2012年减少6.87万人。幼儿教育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幼儿园1499所,比2012年增加644所,在园幼儿数达16.14万人,比2012年增加2.77万人;教职工数达1.94万人、比2012年增加0.9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万人、比2012年增加0.51万人。开展化解大班额改革,义务教育大班额降至2%,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科技事业持续进步。2020年,全市R&D经费(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0.45亿元,是2012年的9.94倍,年均增长29.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8%,比2012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761件。2021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6家,获批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9家。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2012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一南一北”“一县一园”科创平台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共青城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九江经开区获批省级智能制造基地,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鄱阳湖湖泊湿地国家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江西省有机硅创新中心、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营。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九江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成功举办中国青年APP大赛和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私募基金创新论坛等活动。首个海外(德国)招才引智工作站正式授牌。
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2021年,全市文化机构91个,比2012年增加13个;文化馆15个、与2012年持平,文化站232个、比2012年减少3个;博物馆27个,比2012年增加10个;艺术表演团体146人,比2012年增加70人;藏书381.85万册,比2012年增加129.05万册;文物11.58万件,比2012年增加6.4万件。“健康九江”战略稳步实施,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西院)投入使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落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稳妥实施。入选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全国社会足球场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1年,全市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2702个、2.96万个和3.1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42个、1.06万个和1.13万人;其中医院床位数达到2.06万个、比2012年增加0.87万个,医生1.18万人、比2012年增加0.44万人。2021年,全市体育场地数达425个,比2012年增加5个,其中体育场、体育馆、各种训练房分别达到20个、6座、359个,分别比2012年减少2个、4座、19个,室外游泳池达到40个,比2012年增加30个;各级体育局举办运动会竞赛会102次,比2012年增加33次。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瑞昌羽毛球俱乐部冲超成功。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首届(九江)半程马拉松赛、全国老年人门球交流活动、市第十二届运动会、第十三届市运会和第八届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积极筹备第十六届省运会、省残运会。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21年首次突破43000元、达到43658元,是2012年的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21年突破18000元、达到18838元,是2012年的2.4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2626元,比2012年的33388元增加了49238元,提高了147.8%,年平均增长10.6%。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为25763元,比2012年增加12589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738元,比2012年增加10574元,年均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31.43平方米/人提高到2021年的50.92平方米/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46平方米/人提高到2021年的57.59平方米/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6.7%下降到2021年的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41.0%下降到2021年的37.9%。202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47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5辆。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全面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努力增加百姓就业,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补助和社区干部工资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5.18万人,比2012年增加40.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含新农合)参保人数481.19万人,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10万人,比2012年增加3.6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80万人,比2012年增加16.3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9.28万人,比2012年增加33.04万人。
回望十年,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广阔前景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对九江提出的发展定位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融圈入群、强产兴城、绿色发展、实干崛起”,以“三打造两提升”为抓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推动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