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谋发展 结构调整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22-08-19 10:30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2-08-19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269675
  • 责任部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面对抗洪救灾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超常规的干劲和举措持续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全市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6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6%,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比2012年增加2200.63亿元,年均增加244.51亿元。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跃上3千亿台阶,达到3123.06亿元,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翻番。





经济增速高质量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增速与全国、全省同步趋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速8.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20年全市有效应对洪灾及新冠疫情影响的冲击,全市经济增速3.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增速虽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全省同频共振的发展走势,全市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2021年,全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运行趋稳向好、韧性增强,2021年全市GDP增速为8.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人均GDP实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万元,实现61763元,比2012年提高了29229元;2019年全市人均GDP为67614元,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了翻番;2021年全市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到81551元。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速为9.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

二、产业调整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演变为2021年6.6:47.8:45.6,虽仍维持“二、三、一”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与第二产业占比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2021年与2012年比较,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回落1.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9.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12年的121.13亿元、860.08亿元和553.84亿元,扩增到2022年的246.19亿元、1785.21亿元和1704.28亿元,第一、第二产业总量分别是十八大期初的2.0、2.1倍,第三产业总量是十八大期初的3.1倍;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1%、8.5%和9.7%,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快于GDP及第二产业1.0、1.2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增强。


1、第一产业基础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得到稳步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呈现基础农业比重下降,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上升的趋势。2021年基础农业增加值占整个农业比重41.2%,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分别为8.8%、6.6%,比2012年分别上升了3.3、4.0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分别为19.4%、23.9%,比2021年分别下降2.3、0.7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产量看: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145.66万吨,增长1.9%,产量较2012年减少12.66万吨;肉猪年末出栏数183.80万头,增长35.5%,出栏量较2012年减少27.88万头。

2、第二产业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聚焦“做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012-2021年,全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5%,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高于GDP年均增幅0.3个百分点。工业总量扩大的同时,工业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工业占GDP比重42.8%,比2012年低4.3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97.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12.2、17.5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2、1.0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日益壮大,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达426户,增加值增长33.0%,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7.4%;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4%,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4.7%,较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202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89.89亿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长5.8%,占GDP比重5.1%,比2012年低3.1个百分点。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从2012年的164家增加至2022年的461家。

3、服务业发展动能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高于GDP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市服务业发展复苏明显,服务业发展动能增强,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04.28亿元,是2012年的3.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6.1 %提高到了2021年的45.6 %。从行业发展来看,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四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1%,高于2012年4.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37家增至2021年的603家;2021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86.95亿元,是2013年的3.9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消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限上单位实现网上零售额25.23亿元,增长47.3%,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个百分点。

三、城乡统筹有序推进,区域发展稳定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6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38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23328元和11053元,均实现翻番。202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2.2%,比2012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区体量扩增。2021年,中心城区经济总量为1367.6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6.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3%。中心城区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2021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比重54.8%,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修水、武宁、都昌三县农业基础稳固,服务业加快发展。2021年三县农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12.7%,比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三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3%,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助推国内循环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非公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为9.3%,比GDP年均增速快0.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53.4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3%,经济总量是2012年的2.6倍。2021年,非公有制经济中行业增加值占GDP行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是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比重分别为84.6%、78.6%、71.8%,与2012年比分别提高了10.9、0.3、12.7个百分点。比重最低是金融业,但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3.1%上升到2021年的17%。2021年,全市非公有制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88.1%;非公有制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3.6%,同比增长13.9%,高于全市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381.20亿元,占全部税收72.3%,高于2012年14.4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逐渐焕发活力,为“国内大循环”助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积极进取,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展望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全方位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九江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