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负责人关于九江市“非凡十年”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2-11-06 10:19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2-11-06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00059
- 责任部门:
问题一:“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鹏 总统计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面对抗洪救灾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6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6%,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244.51亿元。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跃上3千亿台阶,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翻番。
2、经济增速高质量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增速与全国、全省同步趋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速8.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20年全市有效应对洪灾及新冠疫情影响的冲击,全市经济增速3.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增速虽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全省同频共振的发展走势,全市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2021年,全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运行趋稳向好、韧性增强,2021年全市GDP增速8.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3、人均GDP实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万元,实现61763元,比2012年提高了29229元;2019年全市人均GDP为67614元,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了翻番;2021年全市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到81551元。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速为9.1%,高于GDP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演变为2021年6.6:47.8:45.6,虽仍维持“二、三、一”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2021年与2012年比较,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回落1.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9.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12年的121.13亿元、860.08亿元和553.84亿元,扩增到2022年的246.19亿元、1785.21亿元和1704.28亿元,第一、第二产业总量分别是十八大期初的2.0、2.1倍,第三产业总量是十八大期初的3.1倍;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1%、8.5%和9.7%,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快于GDP及第二产业1.0、1.2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增强。
问题二:请问九江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董晓玲 党组成员、副局长)
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克服种种风险挑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领先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7430.31亿元,列全省第2位,是2012年的2.56倍,连续十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9%,比2012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2.7%,比全省高出7.7个百分点,稳居一类地市中第一。从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2021年,九江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单位520户,比2012年增加35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7%,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1个百分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3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7家,上市工业企业2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2021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3%,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1.7个百分点,与规上工业的增速差比201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7.4%。分领域看,新材料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较大,占全部战新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4%、21.7%,增加值分别增长27.1%、53.4%。
三、装备制造业贡献率大幅提升。
2012-2021年,九江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增速比全部规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7%,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比2012年提高2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已成为拉动九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21年2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4.5%,比2012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问题三: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投资运行有哪些亮点,扩大有效投资下一步如何持续发力?
(陈超 党组成员、副局长)
投资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大、项目为王”理念,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投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202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为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5.5%,主要投向乡村振兴和农旅项目;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4.1%,主要投向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7%,主要投向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一产、三产投资比重不断提高,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4.1%,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工业强市步伐加速迈进。2021年,全市共引进25个“5020”项目,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引进509个省外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1231亿元;实施246个工业技改项目,投资570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快速构建。我市不断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10年间,道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2.8%;2016、2020年、2021年水上运输业完成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5%、109%和130.2%。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十年间,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完成投资年均增长81.3%。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码头整治、小化工出清、绿色矿山整治、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等项目投入加大。累计投入 244 亿元,实施重大项目 82 个,治理废弃矿山 1.1 万亩,拆除码头 74 座、泊位 87 个,复绿岸线 7529 米,“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基本形成,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三是惠民工程快速推进。十年间,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53.2亿元,年均增长17.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5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显著,“三城同创”取得阶段性胜利,市民素质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四好农村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四)社会领域投资不断释放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补齐社会领域短板力度,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行业投资不断释放活力。2013年、2019年、2021年,教育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6.5%、20.9%和165.5%;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濂溪新校区、九江六中扩建校区、龙山小学、九龙新城公办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先后投入使用。2021年,全市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90.8%,其中,卫生投资增长100.1%,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濂溪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稳步推进。体育投资同比2020年增长154.2倍。为做好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筹备工作,投资41.2亿,建设省运会项目68个,其中场馆设施建设项目共有17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优质项目的带动作用,并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政府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力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两新一重”项目等落地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投资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